文化动态
  衡南概况(5)
  地方特产(2)
  九龙茶叶(2)
  宝盖白果(0)
  栗江豆油(0)
  泉溪鲜鱼(0)
  花桥藤茶(0)
  古城西瓜(0)
  谭子山麻鸭(0)
  茶市湘黄鸡(0)
  宝盖烧饼(0)
  风景名胜(1746)
  天光山(16)
  火焰山(371)
  雷祖峰(6)
  岐山(498)
  网山(74)
  清泉山(37)
  清泉(498)
  江口鸟洲(50)
  王氏宗祠(196)
  十牛峰(0)
  历史名人(1480)
  洛夫(500)
  马灯(374)
  海岩(385)
  八指头陀(221)
  地方志(0)
  地方志(0)
  年鉴(0)
  非遗文化(1084)
  非遗名录(0)
  非遗记事(0)
  非遗传承(0)
  衡南花鼓戏(415)
  衡南七巧龙(17)
  衡南渔鼓(319)
  衡南莲花落(330)
  打钱鞭(3)
论湖南花鼓戏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以华容花鼓戏为例
作者:郭银华  年份:2017 期刊名称:戏剧之家 关键词:美学特征 传承 华容花鼓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描述: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是湖南省汉族戏曲剧种,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近些年来,这一传统艺术的发展前景很不乐观。本文以华容花鼓戏为例,通过对华容花鼓戏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美学特征的阐述以及濒危现状的分析,提出具体的传承与保护措施,以期引起更多人对花鼓戏艺术的思考与关注。
地方戏剧中的前景化语言英译——以商洛花鼓戏《月亮光光》为例
作者:孙李丽 彭治民  年份:2017 期刊名称: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关键词:前景化 翻译 商洛花鼓戏 《月亮光光》 地方戏剧 
描述:随着“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提出,地方文化受到了翻译界的关注。地方戏剧中的前景化语言却成了使之走出国门的拦路虎。本研究以商洛花鼓戏《月亮光光》中的前景化语言为切入点,分别从质量凸显和数量凸显两个方面探讨并提出花鼓戏的翻译原则,采用对等替换、移植、转换、舍弃等技巧试译,旨在为地方戏剧的翻译提供切入点,产生兼具文学性和表演性的花鼓戏英译本。
永州花鼓戏与长沙花鼓戏音乐特点的比较研究
作者:李芷汀兰  年份:2017 期刊名称:当代音乐 关键词:长沙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 唱腔 永州花鼓戏 表演风格 
描述:湖南花鼓戏作为地方性文化的艺术代表,是湖南地区最为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有着鲜明的湖湘韵味和显著特征。本文将通过对湖南两大花鼓戏流派——永州花鼓戏与长沙花鼓戏的唱腔特点、唱腔运用、表演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寻找两大花鼓戏之间的音乐特点与异同。
前景化视阈下商洛花鼓戏《月亮光光》中的方言英译
作者:孙李丽  年份:2017 期刊名称:牡丹江大学学报 关键词:前景化 翻译 商洛花鼓戏 《月亮光光》 方言 
描述:跟随“陕西文化走出去”的脚步,为了弥补商洛花鼓戏英译研究空白,更好地弘扬秦岭文化,以前景化理论为指导,选取《月亮光光》剧本英译中的难点之一方言为切入点,分别从修辞前景化和文化凸显前景化两个方面探讨并提出花鼓戏中方言英译的原则和方法,重现其中方言的前景化特征,旨在为花鼓戏翻译提供新的视角,产生兼具文学性和表演性的花鼓戏英译本。
传播语境下的湖南花鼓戏现代境遇研究
作者:曹泓  年份:2017 期刊名称: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描述:传播语境下的湖南花鼓戏现代境遇研究
信阳光山花鼓戏的有效保护与传承、发展的思考
作者:周虎  年份:2017 期刊名称:艺术品鉴 关键词:传承 光山花鼓戏 保护 发展 
描述:信阳光山花鼓戏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因素的影响,信阳光山花鼓戏如同我国其他民间戏曲一样都面临着着发展的困境,作为一种音乐文化,信阳光山花鼓戏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信阳光山花鼓戏这一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已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仁义村走出的仁义人——评湖南花鼓戏《我叫马翠花》
作者:李小菊  年份:2017 期刊名称:艺海 关键词:主题 评论 湖南花鼓戏 新编 
描述:关于湖南花鼓戏《我叫马翠花》的主题讨论与评述。
信阳名片:光山花鼓戏
作者:余霞  年份:2017 期刊名称:语文周报(教研版)
描述:信阳地处大别山脉,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文化韵味浓厚。在浩如烟海的信阳本土文化中,光山花鼓戏以它独特的魅力而享誉省内外。 光山花鼓戏又名“麻邑哈”“花鼓灯”“小鼓子”,是孕育于光山而主要流行在豫南信阳大别山一带的一种地方剧种。它是在豫南民间小调、山歌、小戏的基础上,融合楚剧、黄梅戏唱腔并吸收汉剧、曲剧的艺术特点,逐渐形成的别具特色的剧种。
湖南的“刘海哥”——何冬保与湖南花鼓戏第一剧《刘海砍樵》
作者:张善亮  年份:2017 期刊名称:档案时空 关键词:《刘海砍樵》 解放前 统治者 西北地区 清代中叶 洞庭湖 流传 湖南花鼓戏 
描述:“刘海砍樵”的传说在北宋时已经成型,至清代中叶已形成今天流传的《刘海砍樵》花鼓戏版本的大致轮廓,并在洞庭湖一带广为流传。但花鼓戏在解放前被人视为“淫戏”,历代统治者都不准其到剧院演出,所以,“刘海砍樵”虽然风靡湘西北地区及湖北西南各县乡村,解放前却不能登大雅之堂。解放初,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何冬保先生主持改编并主演《刘海砍樵》,1952年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
基于田野调查的云和包山花鼓戏传承发展研究
作者:郭敏  年份:2017 期刊名称:丽水学院学报 关键词:传承 包山花鼓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展 
描述:包山花鼓戏源自安徽凤阳花鼓,并结合云和当地的民歌、小调等民间音乐发展而成,但由于受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及传承人断代等因素的影响,正濒临消亡的尴尬局面,亟待保护和拯救。必须在政府的扶持下,在传承中创新,让包山花鼓戏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得以继续传承与发展。